27. 深度学习进阶 - 为什么 RNN

[TOC]

茶桁的 AI 秘籍_核心基础_27

Hi,你好。我是茶桁。

这节课开始,我们将会讲一个比较重要的一种神经网络,它对应了咱们整个生活中很多类型的一种问题结构,它就是咱们的 RNN 网络。

咱们首先回忆一下,上节课咱们学到了一些深度学习的一些进阶基础。

学了很多神经网络的 Principles, 就是它的一些很重要的概念,比方层数维度。再然后咱们讲了 Optimizer, 一些优化方式。还有 weights 的 initialization,初始化等等。

那么大家具备了这些知识之后,那我们基本上已经能够解决常见的大概 90%的机器学习问题了。

我们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机器学习问题,或者说识别问题都可以把它抽象成要么是分类,要么是回归问题。

一个柯基的例子

我们来一个例子,比方说一张图片里这个是什么动物,这显然是一个分类问题。

Corgi

但是我们对这个图片的多个物体是什么,还有位置标注出来,那这个在里面前面会有一段是一个分类问题,后面还有一个长的向量,又会是一个回归问题。

我们只要知道分类和回归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返回的是一个类别,另外一个返回的是一个真正的数值。

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正是的讲一下两种神经网络,RNN 和 CNN。这两个的目的是用来加速解决我们之前遇到的分类问题,或者回归问题。

在这些 LSTM 和 CNN 之类的高级的方法出现之前,其实我们用最直接的神经网络是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。

我们还是来看上面的那个例子,还是那张图片,如果要去分类看这图片里的是什么动物,我们把它形式化的表述一下。

假设我们这张图片现在是 258*258 的,那每一张图片进来之后,这个图片的饿背后其实都是一个向量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# 258 * 258
from PIL import Image
import numpy as np

example_img = Image.open('assets/Corgi.png')
example_img = np.array(example_img)

print(example_img.shape)

---
(429, 696, 3)

我们可以看到这张图片在计算机里保存的时候是(429, 696, 3)这样的一组数字。

1
plt.imshow(example_img)

Alt text

我们用 plt 展示出来,就是这样。

我们现在就可以讲整个图片变成一个向量,然后把它从立方体变的拉平:

1
2
3
4
5
example_img = example_img.reshape(1, -1)
print(example_img)

---
[[120 150 88 ... 43 39 38]]

那现在,我们要给这个图片做分类:

1
2
3
4
5
6
7
8
9
10
class Model(nn.Module):
def __init__(self, input_dimension, categorical):
super(Model, self).__init__()
self.linear = nn.Linear(in_features=input_dimension, out_features=categorical)
self.softmax = nn.Softmax()

def forward(self, x):
predict = self.softmax(self.linear(x))
return predict
...

这里我们暂停一下,来说说这段代码中的super(...),为了避免有些小伙伴 Python 基础不太好,这里说明一下。

如果有从我 Python 基础课就看过来的小伙伴,应该知道我在面向对象的时候应该是讲过这个方法。这个是为了在继承父类的时候,我们在重写父类方法的时候,依然可以调用父类方法。方式就是super().父类方法名()。有需要补 Python 基础的可以回头将我写的 Python 基础课程好好再看一遍。

好,我们继续回过头来讲,我们定义好这个 Model 之后,将图片数据变成一个 PyTorch 能够处理的一个 example,当作训练数据传入 train_x。

1
2
3
4
5
6
train_x = torch.from_numpy(example_img)
print('shape:{}, \ntrain_x:{}'.format(train_x.shape, train_x))

---
shape:torch.Size([1, 895752]),
train_x:tensor([[120, 150, 88, ..., 43, 39, 38]], dtype=torch.uint8)

然后进入线性函数,传入in_featurestrain_x.shape[1], 把它变成一个 10 分类,再把 test_model 运行一下,将我们的train_x输入进去就可以了。

1
2
test_model = Model(input_dimension=train_x.shape[1], categorical=10)
output = test_model(train_x.float())

这样的话, 我们就可以产生出一个 Softmax,有了这个 Softmax,在这我们如果有很多个 x,它就会对应我们很多个已知的 y。

然后我们在这里定义一个 loss:

1
criterion = torch.nn.CrossEntropyLoss()

再之后我们在做线性的时候之前,肯定是有一些 ytrue 数据的,肯定是知道它的 y 的,写个循环它就不断的可以去训练。

接着我们可以得到这个它的权重,那么在这里这是一张图片,如果这个图片要做回归,要给这个图片打分,那么将out_features换成 1 就可以了。

我们在 Model 里不断的去改它的东西,让它的输出能够满足就可以了。

不管是用户数据还是气象数据、天文数据、图片、文字,我们都可以把它变成这样的一个 x 向量。变成 x 向量之后只要送到一个模型里面,这个模型它能够去做优化,做些调整。那么它就能够去不断的去做优化。

当然,我们这里还缺一个 optimizer:

1
optimizer = torch.optim.SGD(test_model.parameters(), lr=1e-3)

我们定义了一个 SGD 优化器,learning_rate 设置了一下,给了一个初始的学习率。

然后呢再不断的去循环它就可以了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# 定义虚拟的 y
lable = np.random.randint(0,2,10)
train_y = torch.from_numpy(np.array([lable])).float()

for t in range(100):
y_true = train_y
y_predict = test_model(train_x.float())

print(y_true.shape)
print(y_predict.shape)

print(loss)

我们现在可以将 criterion 假如到循环里来计算一下 loss 了。

1
2
3
for t in range(100):
...
loss = criterion(y_predict, y_true)

就是说,我们之前学习的这些内容,不管是图片还是用户的数据、或者文字,其实都是可以变成一个向量,再把向量送入到定义好的模型里,求出它的结果。

再经过反复的运作,反复的调试来更新它的数据。

为什么 RNN or CNN

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 RNN 和 CNN 这些东西呢?我们刚开始学的wx+b的形式,可以把任意的 x 变成其它的一个 output, 但是它在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效果就不是太好。

比方说啊,我们要识别一个图像到底是什么的时候,wx+b 它是给每一个 x 一个权重, \(w x_i + b\), 然后最后产出一个值。

但是图像我们是希望给中间一个区域一个平分,可是现在是一个点一个点的。

例如我们输入是一个 x,输出是一个 y。x 它包含了多个 x:{x1, x2, x3, ..., xn},那 y 的输出呢,它是和多个 x 有关系。如果是在一个曲线上,我们取几个点, {output1, output2, output3}, 那么这个 output3 就不止和\(\vec x_3\)有关系,它和前面的 output2, output1 都有关系。

也就是说,当下这一时刻的数据其实不仅取不仅取决于今天发生的一些事情,还取决于昨天前天,甚至大前天发生的事情。

但是我们如果直接进行wxi+b的话,这里 xi=x3,wx3+b 我们期望输出一个 output3,这样就忽略了前边的这些事情。

与此类似的还有我们写文章,当前这个字和前面是什么字应该是有依赖关系的。其实把它抽象一下的话,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种依赖关系。

我们之前讲的 wx+b,其实是一对一。

Alt text

虽然 x 的维度可能会很大,y 输出的维度也可能很大,但是它一个 x 就只对应输出一个 y。

而除了 one to one 之外,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类别:

Alt text

one to many,就是 x 输入之后,最后会输出多个 y。比方说咱们输入的是一个类别,输出的是一篇文章,分别是第一个单词,第二个单词和第三个单词。

我们会发现,这三个输出的单词前后是有相关性的。这种就属于是一对多,输出的的这些内容是独立的个体,但是它们之间有相关性。

后面的many to one,典型的一个应用,你给他输入一句话,输出这个地方,这句话到底是表示正向的还是负向的。那么这句话其实每个单词之间是有依赖关系的,而输出的是一个值。

many to many里,前边输入的这个 input 是一个序列,有依赖关系。输出也是一个序列,有依赖关系。那么这会是一个什么?比方我们的机器翻译,就有可能是这样一个关系,对吧?还有比方说我们会去做那个文本的阅读理解,文本的摘要。

那还有一个many to many和第一个有什么区别呢?它其实只是更加的实时,比如说同声传译。

对于这些所有的问题我们给它抽象一下,它每一步的输出就像我们之前学过递归函数一样,是和前一步的输出有关系,还和当前这一步的输入有关系, 我们其实学过最典型的一个依赖关系就是这样,就是斐波那契数列或者求阶乘:

1
2
3
4
5
6
7
8
9
10
def fib(n):
if n == 0 or n == 1: return 1
else:
return fib(n-1) + fib(n-2)

def fac(n):
if n == 0: return 1
else: return n*fac(n-1)

for i in range(10): print('{}\t{}'.format(fib(i), fac(i)))

那么这个怎么实现的?我们要实现这个有多种方法,我们可以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class RNN(nn.Module):
# implement RNN from scratch rather than ysubf nn.RNN
def __init__(self, input_size, hidden_size, output_size):
super(RNN, self).__init__()

self.hidden_size = hidden_size
self.i2h = nn.Linear(input_size + hidden_size, hidden_size)
self.i2o = nn.Linear(input_size + hidden_size, output_size)
self.softmax = nn.LogSoftmax(dim=1)

def forward(self, input_tensor, hidden_tensor):
combined = torch.cat((input_tensor, hidden_tensor), 1)

hidden = self.i2h(combined)
output = self.i2o(combined)

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 RNN 的模型,我们来一起来分析它的构成。

在构造函数内,输入了一个input_size(x 向量),还有一个hidden_size。然后在下面做了一个i2h的线性变化,这个线性变化它接受一个的两个参数, in_featuresinput_size + hidden_size, out_featureshidden_size

现在有一个\(\vec x\)和一个\(\vec h\), 将两个向量相加输入进入,然后会输出一个\(vec h\)一样大小的东西。

然后下面还有一个i2o, 它是将input_size + hidden_size输入之后,输出一个output_size一样大小的东西。

在输出这两个之后,我们将output_size大小的这个向量,输入到Softmax里面,就会变成一个概率分布。

然后它继续 forward 的时候,继续向前运算的时候,它的输入是 input 和 hidden,那它在这里,如果我们要求训练:

1
2
3
4
5
def train(line_tensor, category_tensor):
hidden = rnn.init_hidden()

for i in range(line_tensor.size()[0]):
output, hidden = rnn(line_tensor[i], hidden)

这里它有很多的 tensor,比如我们的x:[x1, x2, ..., xn], 这个 tensor 就是这些个 x。那么它在做训练的第一步会取最前面的这个 x 向量,这个 x 向量刚开始会有一个随机的 hidden 向量,这个时候关键的地方就来了,就是它不断的重复:output, hidden = rnn(line_tensor[i], hidden), 我们来看,这个 hidden 就会一次一次的送进去做更新。

hidden 一开始是随机的,之后 t 时刻的 hidden 的值是由上一时刻,也就是 t-1 时刻的 x 和 hidden 来影响的。

1
2
3
4
h0 -> random
(x0, h0) -> output1, h1
(x1, h1) -> output2, h2
...

这样,输出的 output2 不仅是 x1 的影响,也是受到 x0 的影响的,这样前后的关系就被连接起来了。

就比如说我们输入的是一段文字,就比说ChaHeng,输入C的时候,我们会得到一个 hidden, 然后计算h时候,我们又会得到一个 hidden, 一直到最后一个g,那我们算这一步的时候,它既包含了g这个字母, 还包含了之前n的 hidden 向量。那n再往上,一直到C都相关,这样它就实现了传递的效果。

那这个做法有两个人分别提出来了两种。

Alt text

之前,我们将神经网络建模为:

\[ \begin{align*} y_t = \sigma(Wx_t + b) \\ y_{t+1} = \sigma(Wx_{t+1} + b) \end{align*} \]

现在我们将其更新为两两种方法,一个是 Elman network:

\[ \begin{align*} h_t & = \sigma_h(W_hx_t + U_hh_{t-1}+b_h) \\ y_t & = \sigma_y(W_yh_t + b_y) \end{align*} \]

还有一个是 Jordan networks:

\[ \begin{align*} h_t & = \sigma_h(W_hx_t + U_hy_{t-1}+b_h) \\ y_t & = \sigma_y(W_yh_t + b_y) \end{align*} \]

我们看一下区别,其实就是为了加上非线性变化。给 h 加了一个非线性变化,再给 y 加了一个非线性变化。

这两个人都是很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,他们提出来的模型有区别,一个是一直在传递这个 h,一个是一直在传递 y。但是都实现了 yt 时刻和 xt 有关,也和 x_{t-1}有关。这两个都实现了这样的一种功能,只不过它们中间一直传递的东西不太一样。

这个就是 RNN 的内核,它的内核就是这个东西。

我们接着,就来看一个案例,这个案例中的数据是一个盈利数据, 还是老样子,数据集我就放在文末了。

我们这里是一个两个月每天的盈利指数,其中 2 点几的是盈利比较多,1 点几的就是盈利比较少的。

1
2
3
4
5
timeserise_revenue = pd.read_csv('~/mount/Sync/data/AI_Cheats/time_serise_revenue.csv')
sales_data = pd.read_csv('~/mount/Sync/data/AI_Cheats/time_serise_sale.csv')

timeserise_revenue.drop(axis=1, columns='Unnamed: 0', inplace=True)
sales_data.drop(axis=1, columns='Unnamed: 0', inplace=True)

数据上我就不展示了,大家自己拿到后查看一下。我们现在要做的是,是想根据它前十天的一个数据,来预测一下第 11 天的数据。

很简单的方法咱们可以写一个全连接的网络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class FullyConnected(nn.Module):
def __init__(self, x_size, hidden_size, output_size):
super(FullyConnected, self).__init__()
self.hidden_size = hidden_size

self.linear_with_tanh = nn.Sequential(
nn.Linear(10, self.hidden_size),
nn.Tanh(),
nn.Linear(self.hidden_size, self.hidden_size),
nn.Tanh(),
nn.Linear(self.hidden_size, output_size)
)

def forward(self, x):
yhat = self.linear_with_tanh(x)

return yhat

我们输入 10 个值对它进行线性变化,再给它进行一个非线性变化,然后重复一遍,最后再来一次线性变化,这样就是最简单的一种线性和非线性变化的网络。

然后我们处理一下数据,设置一下相关参数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sales_data.drop(axis=1, columns='Unnamed: 0', inplace=True)
source_data = sales_data

n_epochs = 30
hidden_size = 2 # try to change this parameters
n_layers = 1
batch_size = 5
seq_length = 10
n_sample_size = 50

x_size = 1

fc_model = FullyConnected(x_size, hidden_size, output_size=seq_length)
fc_model = fc_model.double()

criterion = nn.MSELoss()
optimizer = optim.SGD(fc_model.parameters(), lr=0.01)

fc_losses = np.zeros(n_epochs)

plt.imshow(fc_model.state_dict()['linear_with_tanh.0.weight'])

Alt text

显示了一下一开始的权重。

之后我们来看一下整个的训练过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data_loader = torch.utils.data.DataLoader(source_data.values, batch_size=seq_length, shuffle=True)

for epoch in range(n_epochs):
epoch_losses = []
for iter_, t in enumerate(data_loader):
random_index = random.randint(0, t.shape[-1] - seq_length - 1)
train_x = t[:, random_index: random_index+seq_length]
train_y = t[:, random_index + 1: random_index + seq_length + 1]

outputs = fc_model(train_x.double())

optimizer.zero_grad()
loss = criterion(outputs, train_y)
loss.backward()
optimizer.step()

epoch_losses.append(loss.detach())
fc_losses[epoch] = np.mean(epoch_losses)

传入的data_loader是每一次随机的取期望的 10 个数字,这个数字我们就会根据序列来取出 x 和 y, 然后把 x 送到模型里边得到 outputs,得到 outputs 之后又出现熟悉的面孔, 我们求它的 loss,再通过它的 loss 做反向传播。

optimizer 做 step,就是做全程的更新。

之后我们可以将每次循环的结果打印出来看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for epoch in range(n_epochs):
...
for iter_, t in enumerate(data_loader):
...
if iter_ == 0:
plt.clf()
plt.ion()
plt.title("Epoch {}, iter {}".format(epoch, iter_))
plt.plot(torch.flatten(outputs.detach()),'r-',linewidth=1,label='Output')
plt.plot(torch.flatten(train_y),'c-',linewidth=1,label='Label')
plt.plot(torch.flatten(train_x),'g-',linewidth=1,label='Input')
plt.draw()
plt.pause(0.05)

我们就不全展示了,大家可以自行去运行一下。

Alt text

Alt text

红色是预测值,绿色是输入值,蓝色是实际值。这里我只放了第一张和第 30 张,也就是本次循环的最后一张。

那一开始,预测出来值没有和我们实际的值相符,到了 30 的相较而言是比较相符了。

我们看看它的 loss 是否如预期的下降了:

1
plt.plot(fc_losses)

Alt text

看完全连接的模型,再来看看 RNN 的模型,做一个非常简单的 RNN 模型,那首先还是定义模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class SimpleRNN(nn.Module):
def __init__(self, x_size, hidden_size, n_layers, batch_size, output_size):
super(SimpleRNN, self).__init__()
self.hidden_size = hidden_size
self.n_layers = n_layers
self.batch_size = batch_size
self.rnn = nn.RNN(x_size, hidden_size, n_layers, batch_first=True)
self.out = nn.Linear(hidden_size, output_size) # 10 in and 10 out

def forward(self, inputs, hidden=None):
hidden = self.__init__hidden()
output, hidden = self.rnn(inputs.float(), hidden.float())
output = self.out(output.float());

return output, hidden

def __init__hidden(self):
hidden = torch.zeros(self.n_layers, self.batch_size, self.hidden_size, dtype=torch.float64)
return hidden

我们输入的是x_size,然后然后定义一个hidden_size。这里注意啊,hidden_size是可以改的,越大可以表示的中间层的信息就越多,但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数据去训练它。

然后在 forward 里,可以看到每一步会输出一个 output,到最后一步的时候我们把 output 做一个线性变化,就可以变成期望的这个结果。

那这个 RNN 模型其实非常的简单,就是进了一个 RNN,然后做了一个线性变化,把 output 做成线性变化。

然后我们来看看具体表现如何, 那首先一样的是定义参数,数据可以用上一次整理过的数据,不需要再做一次了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n_epochs = 30
hidden_size = 2 # try to change this parameters
n_layers = 1
batch_size = 5
seq_length = 10
n_sample_size = 50

x_size = 1
output_size = 1

hidden = None

rnn_model = SimpleRNN(x_size, hidden_size, n_layers, seq_length, output_size)

criterion = nn.MSELoss()
optimizer = optim.SGD(rnn_model.parameters(), lr=0.01)

rnn_losses = np.zeros(n_epochs)

然后我们就可以来跑一下了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data_loader = torch.utils.data.DataLoader(source_data.values, batch_size=seq_length, shuffle=True)

for epoch in range(n_epochs):
for iter_, t in enumerate(data_loader):
if t.shape[0] != seq_length: continue

random_index = random.randint(0, t.shape[-1] - seq_length - 1)
train_x = t[:, random_index: random_index+seq_length]
train_y = t[:, random_index + 1: random_index + seq_length + 1]

outputs, hidden = rnn_model(train_x.double().unsqueeze(2), hidden)

optimizer.zero_grad()
loss = criterion(outputs.double(), train_y.double().unsqueeze(2))
loss.backward()
optimizer.step()

epoch_losses.append(loss.detach())
rnn_losses[epoch] = np.mean(epoch_losses)

Alt text

Alt text

那 RNN 模型其实从第三轮的时候效果就已经出现了,我们的 x 一样,改变了一个模型之后拟合的效果就不一样了。

我们来看看它的 loss:

Alt text

RNN 模型跑下来,loss 是下降到了 0.67 左右,那我们之前的全连接模型的 loss 是在 0.8 以上,还是有一些区别的。我们可以将两个模型的 loss 打印到一张图上,就更能看出来两个模型的区别了。

1
2
plt.plot(rnn_losses, c='red')
plt.plot(fc_losses, c='green')

Alt text

就可以看到,非常明显。

举这个例子作用是想说明,wx+b加上非线性变化这种形式其实也能解决问题,但是遇到时间相关,序列相关的问题的时候,解决效果就没有 RN 模型这么好。

为什么没有 RNN 模型好呢?因为 RNN 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把前一步的 hidden 的影响给它保留了下来。就是说它每一步的输出的时候不是单纯的考虑这一步的输出,把之前每一步的 x 的值其实都保留下来了。这个区别就是为什么要有 RNN,以及大家之后什么时候用 RNN。

因为我这边只是做个测试,所以仅仅做了 30 次 epoch,那之后,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将 epoch 改成 200 或者更多,来看看具体 loss 会下降到什么程度。

好,文章最后,就是本文所用的数据集了:

time_serise_revenue.csv

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dL9XdBgoi3nC2VOC6w_wnw?pwd=qmw6 提取码: qmw6 --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 v6 的分享

time_serise_sale.csv

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2wMJHzSZk91YPFcaG-K6Eg?pwd=1kmp 提取码: 1kmp --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 v6 的分享

27. 深度学习进阶 - 为什么 RNN

https://hivan.me/27. 深度学习进阶 - 为什么RNN/

作者

Hivan Du

发布于

2023-12-06

更新于

2024-01-16

许可协议

评论